消费者对于二手车的四大误区
2015-06-01 
误区1:二手车的车况永远是未知数
        由于汽车工厂强大的质量管理体系,刚下线的新车几乎是一模一样的。但是经历了不同车主和不同的使用历史,车况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。有一些差异是显露在外的,比如内饰的磨损、外观的划痕;一些差异是难以觉察的,比如车辆的机械损耗程度和暗病;而另外一些则是被刻意掩盖的,比如事故痕迹和翻新。即使是最愿意讲故事的上家车主遇到最擅长聆听的车商,一辆车的故事也不可能被完整传承到下家车主那里。那么,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言,二手车车况是个永恒的未知数呢?显然不是。一个经验丰富的二手车从业人员,能够从车辆的外观内饰迅速确定车辆的成色;通过简单的试车,大致确定车辆的机械损耗水平以及主要故障或隐患;基于对一些细节的推敲,准确地判定车辆是否经历过严重事故。比如说,通过判断不同位置的漆面是否为原漆,可以知道车辆的外观是否有损坏。通过分析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磨损,分析这些零件是否被更换或维修过,进而推理出此车是否为事故车……通过一个个细节的累积,“二手车侦探”往往能准确地评估出一辆车的车况。
误区2:二手车是破车
        一些消费者始终对二手车心存偏见,“二手车就和别人穿过的鞋子一样,想想都觉得不舒服”,或者“车子一定有毛病,要么干嘛卖掉呢”。很多时候,市场里也会出现很多车龄很短,里程数很少的极品二手车。它们可能是抵账车、“融资车”(原车主需要急用钱而卖掉)或者土豪车主非理性消费的牺牲品。这种“刚落地”的车辆一般被认为是“准新车”,可能就开了几千公里,甚至几百公里,车价则比新车便宜一点点(幅度不多),加上可以省去购置税,还不需要排队提车,总体来说还是相当划算的。退一步说,即使是普通的二手车,车况也不一定那么差。多数车主还是很心疼这辆花了自己多年积蓄的宝贝铁疙瘩的,在使用和保养时也都是尽心尽力,并不都是因为车况不可救药而卖掉的。二手车市场还有一个特征,越是高端的二手车,越可能淘得到精品车。那些10 万元以内的代步车,虽然普遍皮实耐用,但市场良品率较低。这是因为车辆的主要用途和车主消费能力差异造成的,导致车辆被出售的目的不同。每次遇到对二手车怀有偏见的客户,笔者都会建议他们去高端二手车市场逛一逛,实地考察考察。只有经过深入的体验,才能明白二手车绝非是破车代名词。
误区3:要买一辆白菜价的极品车
        这可能是关于二手车,最大的一个传说。
        “白菜价”,对于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二手车市场来说,真的只是个传说。极品车常有,但也都被挂了个极品车该有的价格。白菜价的好车——这个真没有!造成这样的原因实在是最简单不过了:不符合市场规律!请相信“一分价钱一分货”的简单真理!也许,你泡论坛做功课良久,发现一辆车价格很给力,请不要急于欣喜若狂,实践证明,车况很可能有问题,否则不大可能低于行情出售。实践证明,大多数来自网络的车源,甚至还算是被筛选出来的潜力车源,近1/3 是虚假信息,真实良品率不足15%。其中“物美价廉”者,寥寥无几。
误区4:更希望从个人车主手里买车
        这也是很普遍的一个认识误区。因为好多车友都愿意相信个人车主比车商更靠谱,童叟无欺,而且价格会具有优势。虽然从二手车的流通看,的确是“个人车主卖给车商,车商经过1 到N 轮传递后,再卖给个人使用者”,貌似和个人车主直接对接可以省去中间环节的利差。但是,这根链条里卖车的个人车主,很少有愿意亲自上网挂信息售车的,尤其是豪车车主,更珍惜自己的时间和隐私,他们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出去,每天接受十几个人的陪聊和上门试车,就为了价格多卖那么一点点。现实中,“个人卖家”多数都是车贩伪装的,目的是为了赢得下家的关注度倾斜;而大家能遇到的真实“个人卖家”,多数也是因计较价格而不厌其烦的顽强卖家,去跟他们谈价格,优势荡然无存。从价格上看,一辆30 万元的车子,开了5 年后卖14 万元,对于个人卖家而言,怎么卖都是亏,心态不容易端平,总想亏少点;而对于车商,卖价总归是高于收价的,就是赚多赚少的区别,反倒容易谈价格达成交易。
        此外,从后续过户手续看,跟车商打交道反而省心、高效,车商的职业就是办理这种事情,价格谈好,剩下的就交给他们好了。所以我们建议,买车应该理性地看车况看价格,不要过于关注是谁卖车给你。